《掌心》播出8集后,为何感觉故事略显平淡?问题在于叙事视角的选择
电视剧《掌心》已播出至第8集。在我的首篇剧评中,我给予了该剧好评,认为它值得一看。本着对剧评负责的态度,在观看了8集之后,我想更新一下对该剧的实时看法。
该剧若细心品味,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性,角色间的权谋争斗也往来频繁,算得上可圈可点。然而,若观众心绪不宁,可能会觉得该剧不太擅长讲述故事,难以吸引他们持续观看。这究竟是何原因呢?其实,这主要归咎于编剧的叙事技巧。
在影视剧的叙事中,存在两种基本视角: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。编剧选择不同的视角呈现给观众,观众便会有不同的追剧体验。许多权谋类爽剧作品,往往采用上帝视角,让观众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审视剧情。而《掌心》在叙事上的“短板”在于,它没有将上帝视角呈现给观众,而是选择了凡人视角。
处于凡人视角的观众,在观看《掌心》时,容易被编剧牵着鼻子走,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。这种被动感导致该剧在商业剧的故事性上有所欠缺。观众进入剧情后,往往一头雾水,不知道剧情将如何发展。这种凡人视角虽然展现了丰富的剧情冲突,但观众的后知后觉却大大降低了观剧的爽感。
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上帝视角的优势,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进行对比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赤壁之战,读者和观众被赋予了上帝视角,能够全面了解周郎和诸葛亮的布局以及曹操的动向。他们甚至知道诸葛亮的计谋及其难点——缺少东风无法火烧赤壁。正是这种上帝视角,激发了观众巨大的故事期待,即“叙事期待”。他们期待诸葛亮借东风成功,期待火烧赤壁的计谋得以实施,期待后续对曹操的围追堵截。而意外的出现,如关云长放走曹操,更是增加了故事性。这种将观众置于上帝视角的叙事方式,让他们能够预知故事走势,形成期待,并在期待之外获得故事意外,从而推动剧情发展。
反观《掌心》,其编剧可能是一位初涉剧本创作的青年,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呈现给观众尚不够熟练。编剧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,忽略了将上帝视角呈现给观众的重要性,导致观众无法形成对剧情的期待。
《掌心》目前采用的凡人视角叙事方式,虽然小故事不少,大情节也算充实,但却难以激发观众的追剧期待。因为观众处于凡人视角,无法预知编剧会将剧情引向何方。缺乏方向感导致观众摸不着头脑,无法形成对电视剧的持续期待。